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九游j9官网首页进入 > 新闻动态 > 玉溪非遗|通海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非遗走向世界_高台_展览_朱婉
玉溪非遗|通海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非遗走向世界_高台_展览_朱婉

发布日期:2025-08-19 08:39    点击次数:174

非遗

从民间抬阁到数字剧场

通海高台成为非遗

数字化与全球传播的新样本

2025年8月,来自中国云南通海的一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文化将出现在世界最大艺术盛会之一——英国爱丁堡艺穗节(Fringe Festival)的展出;作为中国文化周,赛博云南展览的重要部分展出。这项已有400年历史、由孩童扮演神话人物、立于高台之上缓缓巡游的仪式性民俗,名字叫做通海高台。它的出海之旅,并非偶然,而是通海人十余年来持续推动“非遗传承与当代表达”的一次集中爆发。

展开剩余87%

他抬起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一座文化的脊梁

要讲通海高台的故事,就绕不开一个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孙馨。作为通海高台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公孙馨几十年来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从人物造型设计、道具搭建,到表演身段训练与高台装饰,他不仅是手艺人,更是讲述者。他的高台作品融合戏曲美学、历史神话与乡土工艺,每一台阁都是一个“活的叙事结构”。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本地手艺人与青年志愿者投身其中,形成了通海高台独有的“代际共创”传统。

从记忆到激活:非遗不是展览,而是一种再生

2025年年初,通海县举办了首次以数字与艺术介入方式呈现的公益展《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高台之上》。该公益展由通海文旅主办,邀请常驻伦敦的通海籍艺术家朱婉蓉作为策展人,展出了不同年份的高台老照片、面塑高台、高台当代艺术摄影、高台纪录片,并首次以AI视频和多屏影像的方式呈现不同年间的高台演变。

图片来源(2025年通海高台公益展《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高台之上》现场照片)

图片来源(2025年通海高台公益展《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高台之上》现场照片)

艺术家朱婉蓉以通海人自发记录的历年高台照片为素材创作的AI作品《通海高台·电子往生1993—2014》,利用AI修复20年间七组经典高台场景,构建出一个动态流动的“非线性记忆剧场”。这既是对传统的数字化保存,也是一次视觉感知上的再激活。

图片来源(2025年通海高台公益展《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高台之上》现场照片)

图片作品:《通海高台·电子往生199—2014》艺术家 朱婉蓉

多通道AI生成视频 3分21秒 2025

展览期间,许多年长的通海市民首次看到了“自己参与的高台”在屏幕上“活”了起来,“好像回到了小时候””这架高台上的贾宝玉是我”……

图片来源(2025年通海高台公益展《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高台之上》现场照片)

从家乡到世界:走进英国舞台的“高台神游”

2025年6月,艺术家朱婉蓉创作的未来版高台《通海高台2066》,以沉浸式VR交互式表演创作的装置首次在英国伦敦OOTFest25 (UN)SEEN艺术节亮相。该作品以未来主义视角重构传统仪式,带领国外观众穿越到2066年去观看拥有400年历史,且仍在演出的中国非遗通海高台民俗表演。同时,融合了当代艺术,将观众引入一个算法控制、沙化蔓延的虚拟空间,重演一个由机器人与神祇共同参与的高台游神仪式。观众可以选择以“人”“神”或“机器”的身份进入虚拟剧场,在多重视角中体验仪式的秩序、观看与命运结构。

图片来源(艺术家朱婉蓉,英国伦敦OOTFest25 (UN)SEEN艺术节现场,外媒采访 )

图片来源(《通海高台 2066》作品海报 )作品信息《通海高台2066》艺术家:朱婉蓉 沉浸式VR交互表演装置 时长:20分钟 创作时间:2025

图片来源(《通海高台 2066》在英国伦敦OOTFest25 (UN)SEEN艺术节现场)2025 年 6 月 5 日

AI+VR+乡土记忆:通海高台,亮相爱丁堡艺术节

2025年8月2日至10日,艺术家朱婉蓉呢所创作的《通海高台·电子往生1993–2014》《通海高台2066》正在英国爱丁堡艺穗节(Fringe Festival)展出,作为“我们文化周(Chinese Culture Week2025)中《赛博云南》展览的一部分。

这是通海高台首次进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跨界艺术节,也是“非遗+数字艺术+未来叙事”融合实践的集中呈现。展览现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策展人、评论家、创作者驻足体验,VR剧场内,观众在不同视角下“游神”,与数据化身的传统人物完成一场跨越中西、古今、真实与虚拟的精神对话。

《通海高台·电子往生1993–2014》海报

图片来源(英国爱丁堡艺术节2025,中国文化周《赛博云南》展览 )

《通海高台2066》海报

图片来源(英国爱丁堡艺术节2025,中国文化周《赛博云南》展览 )

在这里,通海不再是地图上一座安静的小县城,而是一个能用科技讲述神性、用影像构建仪式、用行动定义文化主权的当代表达者。

真正让非遗“火”出圈的,不是流量,而是通海人自己讲的故事;真正让非遗“活”起来的,也不只是传承,而是被重新感知、重新生成、重新连接。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

生动见证

发布于:北京市

九游j9官网首页进入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